什么是干支纪年法 干支纪年法出自哪个朝代
【 xiumi360.com - 学科资料 】
什么是干支纪年法?
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。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。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,周而复始,循环记录,这就是俗称的“干支表”。干支纪年以每年立春换年。
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十个符号叫天干;
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十二个符号叫地支。
干支纪年法出自哪个朝代
干支纪年传说出自黄帝时代。实际是萌芽于西汉初,始行于王莽,通行于东汉以后。
干支纪年也有使用,在颛顼历上,西汉武帝太初元年是太岁在丙子,太初历用超辰法改变为丁丑。汉成帝末年,由刘歆重新编订的三统历又把太初元年改变为丙子,把太始二年从乙酉改变为丙戌。由此知,西汉时期的干支纪年存在与太岁纪年转换的一些混乱。到东汉时,历学者没用超辰法。所以太岁纪年和干支纪年在太始二年表面一样。汉章帝元和二年,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。从此干支纪年固定下来,并一直延续至今未再混乱。但是用天干和地支搭配纪日的表现方式起源于夏代,商周沿袭,在殷墟商代考古发现过六十甲子表的牛骨残片。
干支纪年法的实际价值
国学的典籍,易经,黄帝内经,资治通鉴。等对后世影响比较大的著作,都是用了这个纪年法。涉及到,历史,经术,医术等领域。可以说,这个就像阿拉伯数字对整个自然学科的影响一样,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。
干支纪年法的历史
干支纪年可对历史时间上推下推、顺推逆推,以致无穷。但也确有人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一个开辟天地的起点。 干支纪年传说出自黄帝时代。实际是萌芽于西汉初,始行于王莽,通行于东汉以后。有人认为中国在汉武帝以前已用干支纪年。在颛顼历上,西汉武帝太初元年(前104年)是太岁在丙子,太初历用超辰法改变为丁丑。汉成帝末年,由刘歆重新编订的三统历又把太初元年改变为丙子,把太始二年(前95年)从乙酉改变为丙戌。由此知,西汉时期的干支纪年存在与太岁纪年转换的一些混乱。到东汉时,历学者没用超辰法。所以太岁纪年和干支纪年在太始二年表面一样。汉章帝元和二年(公元85年),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。从此干支纪年固定下来,并一直延续至今未再混乱。因此,东汉人以此用干支与岁星纪年对应进行了了前推,以至于有了我们现在的历史年表。
天干地支的含义
天干
(甲)像草木破土而萌,阳在内而被阴包裹。又有认为,甲者铠甲也,把万物冲破其甲而突出了。
(乙)草木初生,枝叶柔软屈曲伸长。乙者轧也。
(丙)丙,炳也,如赫赫太阳,炎炎火光,万物皆炳然著见而明。
(丁)壮也,草木成长壮实,好比人的成丁。
(戊)茂也,象征大地草木茂盛。
(己)起也,纪也,万物仰屈而起,有形可纪。
(庚)更也,秋收而待来春。
(辛)金味辛,物成而后有味。又有认为,辛者新也,万物肃然更改,秀实新成。
(壬)妊也,阳气潜伏地中,万物怀妊。
(癸)揆也,万物闭藏,怀妊地下,揆然明芽。
地支
(子)孽也,草木生子,吸土中水分而出,为一阳萌的开始。
(丑)纽也,草木在土中出芽,屈曲着将要冒出地面。
(寅)演也,津也,寒土中屈曲的草木,迎着春阳从地面伸展。
(卯)茂也,日照东方,万物滋茂。
(辰)震也,伸也,万物震起而生,阳气生发已经过半。
(巳)起也,万物盛长而起,阴气消尽,纯阳无阴。
(午)仵也,万物丰满长大,阳气充盛,阴气开始萌生。
(未)味也,果实成熟而有滋味。
(申)身也,物体都已长成。
(酉)老也,犹也,万物到这时都犹缩收敛。
(戌)灭也,草木凋零,生气灭绝。
(亥)劾也,阴气劾杀万物,到此已达极点。
天干地支的产生与北斗斗柄所指方位(《鹖冠子·环流》说:“斗柄东指,天下皆春;斗柄南指,天下皆夏;斗柄西指,天下皆秋;斗柄北指,天下皆冬”)相关。此时,配有阴阳五行的天干地支不仅含有时间概念,还含有空间方位概念。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就有这样的记载:东方“甲乙、寅卯,木也”,主春;南方“丙丁、巳午,火也”,主夏;西方“庚辛、申酉,金也”,主秋;北方“壬癸、亥子,水也”,主冬;中央,“戊己,四季(辰丑未戌),土也”,主季夏(后来按照土旺四季说,变为三(辰),六(未),九(戌),十二(丑)四个月,即四季中最后一个月。
其实,这个能够在历史中流传那么久,绝对不仅仅是计数那么简单的。以前的很多朝代的太史令都是兼职天文工作的,古代的天文和现在可不一样,那可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,严格意义上讲是星象学。通过天象可以预测个人或者国家的命运的。个人认为,这个纪年法也是在星象学中的一个纬度,通过这个简单的组合,能够推算出很多东西的。
免责声明:本文内容源自网络,由用户上传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本站不存储mp3等牵扯版权的文件,文字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xiumi360.com/ziliao/89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