尧舜禹禅让背后可怕的真相
【 xiumi360.com - 皇帝大全 】
一提到尧舜禹,相信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想到三者礼貌禅让的情景。没错,尧舜禹之所以出名,是因为他们好单纯好不做作,居然民主地考察贤能的人,再把王位禅让给对方。跟后世那些“我不管我就要传给儿子”,甚至为了权力抢个你死我活,大搞世袭制的妖艳贱货们完全不一样。
根据记载的禅让故事,据说尧的年纪变大,有人建议让尧的儿子丹朱继位。尧认为丹朱脾气火爆不合适当首领,于是尧召开了部落联盟大会,讨论继承人的问题。结果大家都推荐同一个人——舜。
尧一听,貌似是个人才呀!于是过去悄悄偷窥舜。舜是盲人的儿子,老爸愚昧,后妈顽固,弟弟傲慢,一家人都不待见他,后妈和弟弟甚至想杀了他。这个叫舜的年轻人不仅暗地里躲开了所有谋杀计划,让他们得不了手,还对家人好得不行。
尧一看果然是个人才,也不管舜只是一介贫民,毅然把自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舜,还让九个儿子来观察他的品行。而舜也没有辜负尧的期待,品行端正、办事得力,最终赢得了尧的信任。
禹这边也是差不多的情况,舜年纪大了,觉得自己儿子能力不够,于是他也召开大会讨论这个问题,身边的人一致推荐治水有功的大禹,就把位子让给了他。
为了权力,历史上无数人争得你死我活,甚至搞得家破人亡也在所不。而他们却毫无私心,主动放下权力。这广阔的胸襟和智慧的头脑,难怪被后人一直传颂。
有人却提出了完全相反的观点——尧舜禹之间根本没什么禅让,他们是靠篡位上台的!
一边是见贤禅让,一边是谋权篡位。两种说法,完全站在了两个极端,究竟哪边才是真相呢?
尧舜禹让贤的事,经过司马迁的《史记》正史记载,加上历代儒家疯狂吹捧,基本已经成了定论,现在教科书上也是这种说法,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忽略史书里有完全相反的记载。比如战国时魏国的史书《竹书纪年》里说:昔尧德衰,为舜所囚也。
“禅让说”和“篡位说”在先秦时期是同时存在的,而且“禅让说”在当时并没有太受欢迎,甚至连儒家大佬也提出质疑。比如荀子就觉得“禅让说”太扯了:夫曰尧舜禅让,是虚言也,是浅者之传,陋者之说也。——《荀子·正论》
荀子不信,说不定是因为他信奉性恶论,把人性想得很坏,喜欢“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”,但是实施是,似乎连信奉性善论的孟子都不太信“禅让说”。
虽然《孟子》里是写下了开头那个禅让的美好故事,但不代表孟子自己就信了,因为《孟子》里还记了另一个小细节。
《孟子》:万章曰:“尧以天下与舜,有诸?”孟子曰:“否。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。”“然则舜有天下也,孰与之?”曰:“天与之。”
可见在春秋战国,是流行着“篡位说”的。连儒家自己也知道确实存在着很多疑点。
第一个疑点:尧真的心甘情愿地把位子让给舜了吗?
可能没有。看看《竹书纪年》——舜囚尧,复堰塞丹朱,使不与父相见也。舜囚尧于平阳,取之帝位。这里写得很露骨直白了——舜囚禁尧,不让丹朱和尧父子相见,并且夺取了王位。
第二个疑点:尧真的嫌弃自己的儿子丹朱吗?
《山海经》里有“帝丹朱”的说法,要知道这个帝不是随便乱叫,说明丹朱很可能曾一度合法继承王位。舜篡尧位,立丹朱城,俄又夺之。——《竹书纪年》
让丹朱暂时称王,只是舜的缓兵之计而已,因为很快,舜又把位子抢回来了。
第三个疑点:舜真的是个善良的普通村民吗?
看正史里的记载,感觉舜就是那种道德完人。舜真不是什么乖宝宝,他其实是个骁勇善战的人。
尧伐獾兜,舜伐有苗。——《荀子》
尧战于丹水之浦,以服南蛮。舜却苗民,更易其俗。禹攻曹魏、屈骜、有扈,以行其教——《吕氏春秋》
可以看到尧舜禹都在不断发起战争,三人都不是以和为贵的人。
不得不说,司马迁他们想象中任贤为用、发掘平民、民风淳朴、鸡犬相闻……之类的情景,很可能只是一厢情愿的脑补。实际上,当时的部落联盟中已经出现了激烈的权力斗争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,权力进一步集中,显得更加诱人、更加令人疯狂。
而尧舜禹三人,很可能就如所有后来者一样,最终也没能摆脱权力的诱惑。
免责声明:本文内容源自网络,由用户上传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本站不存储mp3等牵扯版权的文件,文字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xiumi360.com/lishi/79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