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民俗常识 > 风俗习惯 > 汕尾市疍民特殊习俗 汕尾市疍民的习俗有哪些

汕尾市疍民特殊习俗 汕尾市疍民的习俗有哪些

【 xiumi360.com - 风俗习惯 】



汕尾市疍民是一个历史悠久、具有浓郁民俗风情的族群。他们勤劳诚实、勇于拼搏,在开发海洋的过程中,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蓝色海洋民俗文化。如渔歌、渔谚以及独特的风俗习惯、婚嫁礼节等。如今,随着疍民水居生活的历史终结,特别是现代文明的迅速介入,这种特殊的风俗文化逐渐消逝了。现将历史上疍民在起居、服饰、婚嫁等习俗记述如下:

(一) 起居习俗

疍民水居是历代统治者压迫、歧视的结果,久而久之形成的生活方式和人文风貌。他们世世代代长年累月地泊居于江湖海湾或有泉水可汲取的海滨,以捕鱼、摆渡、运输、贩盐为生。通常每船为一个家庭单位,老少三代都住在船舱中。船舱上面覆盖席篷,一般以竹篾夹阔大的帆叶编织成,船篷分为两至三节,可以前后推移,十分轻便,捕鱼时可叠放于后仓上,晚上拉开覆盖全船,遮蔽风雨霜露,便于生活。官府渔课,亦以船为单位计征。疍民喜爱洁净,住船每天清洗多次。舱内船板,全用桐油涮过。不管主人、客人在船内俱是赤足行走。疍民自小至大在江河海域上过着漂泊无定的游渔生活,从未踏足陆地。

清雍正七年(1729),经谕旨始准疍民上岸陆居。乾隆年间,汕尾港深海白话疍民携眷于广府街与陆上居民混居,其习俗逐渐趋向融合于当地民俗。然而,被当地称为“后船”的福佬话疍民仍旧保持其浓厚的水居风俗习惯。他们集中居住在各渔港沙滩上的破旧船屋,或靠岸停泊连成一片的渔船上,形成颇具独特色彩的渔村——“浮水乡”。

船屋是一种奇特的居室,是渔民水居生活的延续。所谓“船屋”,即是后船渔民将废弃的破旧渔船安放在沙滩上。船仓用拱弧形的竹制篷席覆盖,可以自由移动或掀起。后来又增添了沥青纸、硬纸皮、木板、塑胶纸等遮盖船屋。一艘艘船屋连成一片纵横有序地排列在沙滩上,构成具有强烈而独特魅力的疍民风俗色彩。

后船疍民在船仓内设置祖宗的神龛,形如龙殿,髹朱红色。殿口有2条金龙盘柱,内设祖宗牌位,四时烧香。

日常的生活起居颇多忌讳:船上行走不穿鞋,亦不准穿鞋者登船。这是因为疍民以船为家,长年生活在云诡波谲的风浪中,身家性命财产都系在船上。因此,凡对船不利的象征性动作和语言都很避忌。如饮食时,碗盘汤匙等餐具忌倒覆放置。吃鱼时不将鱼身翻转另一侧取食。忌说与“沉”福佬方言同音的字眼,方言“甜”因与“沉”同音而改称“缠”。忌打破屋内东西,认为彩头不好;忌说猫,认为捕捉的鱼会被猫吃光;忌杀乌鲨,认为乌鲨会闻到死伴的腥味而在海里复仇吃人。此外,最忌讳渔船或船屋沾上秽气,会招来撞船或搁浅等不利事情。故有如下诸项禁忌:(一)忌女人跨过“龙头”(船头最前端);(二)忌“月头婆”(分娩后未满一个月的产妇)过船或碰到自已的船只;(三)忌死尸从船头上经过,恐怕其污染龙头,不利生产;(四)忌陌生人走入船尾。因船尾是掌舵的地方,怕沾上秽气导致驾驶不灵;男人婚后四日或一个月后才准予上船出海生产等。

(二) 服饰习俗

后船疍民的服饰与白话疍民的服饰相比而言,具有较独特而鲜明的族群色彩。尤其是后船妇女的衣服及头、耳、胫、手、脚的装饰品,特别丰富突出,是摄影、美术、文学等文艺形式最喜欢描绘的“南海渔女”的典型形象。

后船渔民妇女极其重视服饰,崇尚银器,身体的每一个重要部位都要以银制饰品予以打扮。她们平时常穿蓝黑或青黑两色连缀而成的圆襟上衣。称“两色衣”或“扎衣”。上衣阔大,长及膝部,裤子宽短。短裤长衣是后船妇女服饰的特点,尤能凸显其体格健硕、粗臂翘臀的形体魅力。而且两色剪接斜襟的扎衣醒人眼眸,富有渔家气息。后船妇女的发髻,比粤西、广府属的渔女头饰更具特色。其发髻形大而多饰物,是一种外地渔港所没有的典型发式,人称“汕尾髻”。汕尾髫除配插一支银质的篦牌外,还插着重达1—1.5公斤重的其它银制饰物“莲垒”、“扁钎”、“扁钾”等。已婚妇女耳戴长达2寸、重约1两的长耳钩,有的竟因过重而坠崩耳孔的,则改用小链挂在耳垂上。未婚姑娘在耳孔中穿戴较小的银制长耳牌,直至出嫁后才换上一块玉坠,因此结婚有否很易区别。此外,她们手套银镯、脚套银环,颈套银圈。左右6个手指戴着10个大小不一样的戒指。全身上下,银光闪烁,走起路来,“锵锵”作响,颇有韵致。故此,西方人类学者谓疍民妇女是亚洲最爱打扮的渔民。

后船男子常年在海上捕鱼,饱经风雨烈日吹袭,皮肤黝黑粗糙。为了保护体肤,他们常用长达1.3至1.6丈的蓝色或黑色的头巾裹遮头脸,以挡风雨热暑。他们身穿 “薯莨”(一种形似番薯过去用来染网的植物块茎)汁染过的深棕色粗布做成的圆襟挂衣,或穿无领两色银钮的大襟衣,有的也戴小耳环。

白话疍民服饰与后船疍民不同,除较长阔外,与陆上人无异。妇女为了适应劳动的需要,没有缠足的习惯。在船上带孩子,背带最为适用。背带喜用碎布拼成图案,上端附有盖头布,使孩子免受风吹日晒。

时至今日,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生活水平的提高,以及时髦的影响,疍民服装已经同陆上人无甚分别。

(三) 婚嫁习俗

汕尾疍民男女双方年龄15—18岁时,便可讨论婚嫁。旧时婚嫁,大都由包办式的媒人掇合介绍,在男女双方有意成婚时,由双方父母主婚确定聘金和日期。大致有如下过程:

1.合婚。由男方托媒人往女家物色对象,或由女家把婚书(女子的生辰八字)托媒婆送到男家。在合婚的三日内,只要男家没有打破碗碟等日常用品,就可以成婚。有的还要到神庙拜佛求签书许可,才敢定婚。

2.定婚。男家择定好日,送聘礼到女家,谓之“过定”。

3.聘婚(担茶)。就是过定后,男方先送部分聘金给女家。

4.进茶。男方第三次送礼到女家。但此次礼物仅送芝麻、茶叶各2包。

5.看日。男方择定结婚的日子写在红帖里面送到女家。并送甜肉包、糕饼各若干包,猪脚一只,槟榔4个。

6.完聘。就是交清余下的聘金,谓之 “完聘”。

新婚出嫁前夕,疍家新娘整夜哼唱悲切的“哭嫁”歌,将自己的离情别绪或委屈,以及将到达新家庭的忐忑心理唱出来。旁边有姐妹女伴和戚友等唱“伴哭”歌(或称对叹歌)。内容多是劝新娘嫁后要孝顺翁姑,在新家庭要和睦相处等。出嫁时,新娘梳发髻,插银花4支,穿蓝黑衣2件,乌裤黑七幅裙,脚穿尖头包脚鞋,携带红袋1个。新郎穿礼服戴礼帽,胸披红布带结成的大红花。男女双方灯笼各一对,各写姓氏。

迎娶之日凌晨,女方船只先离开新港,驶往一处海面停泊。然后,男方船只张灯结彩,鸣放鞭炮,一边行驶,一边由两位妇女唱着《麻船歌》向新娘船只靠近。女方船上则由两位“好命妈”对歌。亲戚朋友的船只围拢在旁听渔歌凑热闹。当双方船只靠近时,“好命妈”一边高举着米筛,一边口中念着吉祥的词语(俗谓“做四句”)。同伴姐妹在旁用娘伞代替轿子遮着新娘过船。女方姐、弟(兄)各2人随新娘到男家船中,谓之送嫁。女方随嫁的妆奁有柜、木箱、衫裤、首饰、米袋、木梳、镜、面盆、线等。至上世纪五、六十年代,人民政府提倡新婚姻、新习俗,号召渔民革除封建陋俗,上述繁琐礼节大部分被取消。

免责声明:本文内容源自网络,由用户上传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本站不存储mp3等牵扯版权的文件,文字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

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xiumi360.com/minsu/3668.html

© 2022-2023 All Rights Reserved

秀米生活常识 版权所有

QQ联系方式:vip@xiumi360.com    [tags标签大全]